数据要素产业
未来10年,企业不了解人工智能将寸步难行
注:本文为转发:智谷趋势(ID:zgtrend) | 王延鹤
原标题为:《未来10年,错过这一趋势,90%的企业都将被淘汰》
转发评语:要拥抱未来,而不是惧怕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人类生产力提升的主要手段,甚至可以最终提升人类认知,突破人类认知极限,这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次认知革命,更是未来人类生存状态,生活场景的革命。企业未来拥抱人工智能,才是唯一出路。
人工智能,其实是一个比互联网还古老的概念。
今天大多数人对AI的第一印象,恐怕还是5年前那个夜晚。
2016年,人工智能AlphaGo战胜了围棋九段李世石。那一夜,科技界多少人惊得睡不着觉:曾经困在实验室中接受图灵测试的幽灵,难道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
中国围棋冠军柯洁在0:3输给AlphaGo后,独自跑到一个没人的角落里大哭,重复着“我赢不了,我做不到!”
可是AlphaGo转眼又在和新一代AlphaZero的对弈中,输掉了几万、十万局。
人类好像失去了什么,但又隐隐感受到,好像有什么更宏大的东西,正发出微微的胎动。
这世界又何尝不是一局大棋盘?一个庞大的系统?
未来十年,哪个国家能先完成从现代社会向人工智能社会的过渡,我想答案在东方。
云上中国2.0
十年来中国畅销书的清单里,必然有一本《大数据时代》。
彼时,中国互联网驶入历史进程中的快车道。身处其中的人都想弄懂,时代会往何处去?互联网是否有一个确定的解?
像《浪潮之巅》《失控》《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先后摆上了一线白领们的书桌。坐在星巴克里,总有人端着一本《乔布斯传》,捏着下巴思考,自己是成为下一个雷布斯,还是马老师。
这些书里有预言,有历史。有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故事被证实是一场大骗局,而某些最荒唐的揣测却成为了现实。
人们初读不知作者深意,再读时,已经置身于一场伟大的智能革命中。
从2011年到2020年,中国网民数量从5.1亿增加到9.89亿,网络零售总额从8000亿增加到11.7万亿,互联网上市企业总市值达到了16.8万亿元。
也是这十年里,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中国全面铺开,新基建成为一种和水、电、煤一样的公共服务。
我们将现实生活的一切,都上传到虚拟的云上岛屿,数据组成了岛屿下的海洋。
一个“大上传时代”由此而盛。中国上云,是和过去十年中国上升并行的大趋势。
站在全球视角看,万物上传催生出亚马逊AWS、微软Azure两家寡头级云服务商。从2006年就开始提供云服务的亚马逊,凭一己之力占据了全球公有云市场46%的份额。
中国近十年则在去IOE(IBM、甲骨文、EMC)和云计算建设,诞生了阿里云、云、天翼、金山、百度、华为、浪潮等一大批云服务商。
中小企业租用大公司的云服务,“上云”的门槛无限降低,实现了信息化和初步的数字化。每个人都能用上廉价的网盘、云储存等服务,产生更多的数据。
在这片无限增值的信息海洋里,泡沫中正诞生伟大,中国正驶向深水区。
如果说,数据是新的能源燃料,云计算是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才是那个主观意识。
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化是基础,而随着AI等新一代技术的发展,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产业开始应用智能技术。智能化,简单说就是有意识地去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创造增量。
AI和云计算、大数据的边界被逐渐打破,一个“云智融合”的2.0时代正在到来。
据IDC《中国AI云服务市场2020年度研究报告》,百度智能云在AI云市场蝉联第一,阿里、、华为的云服务紧随其后。
从云市场体量上看,百度智能云作为后发者,增速反超之态明显。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百度智能云营收达28亿元,增速达55%,比亚马逊32%,谷歌45%和阿里云37%都要快。
2020年中国公有云市场同比增长了50%,在全球各大区域增速最快,是平均水平的2倍多。预计今年云计算市场将超过1300亿元,并在未来3年都保持30%以上的增速。
从上传时代到云智时代,云市场的逻辑已经变了。
现在的云上中国,是让AI应用落地、解放实体经济生产力。智能云,是分享AI红利的最便利路径。
谁能享受AI红利?
那个曾被认为是幽灵的人工智能,走出实验室才不过5年的时间,人类社会已经为它改变。
7月29日,李彦宏在2021智能经济高峰论坛上预言,未来十年,人工智能会有8项关键技术:
自动驾驶、数字城市运营、机器翻译、生物计算、深度学习框架、知识管理、AI芯片、个人智能助手。
他认为,这八项技术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会深刻改造人类社会,也是AI时代决胜未来的关键,需要提前布局、长期投入。
李彦宏:智能经济时代:八项关键技术将决胜未来
开发出AlphaGo的谷歌DeepMind团队,近期在Nature发表论文,公开了AlphaFold对人类蛋白质组的准确结构预测,整个生物学界都炸开了锅。
施一公赞叹道,
“这是人工智能对科学领域最大的一次贡献,也是人类在 21 世纪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突破之一”。
蛋白质折叠问题难住了生物学界50年,其破解的意义堪比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这是一次AI对生物科学的颠覆,DeepMind将其蛋白结构数据库免费向全球公众开放。
AlphaFold蛋白质结构数据库
正在举办的东京奥运会中,曾斩获三连冠的荷兰自行车选手Van Vleuten,又一次自信地冲过终点,以为金牌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但在周围人的欢呼中,Van才后知后觉,一位她连名字都没听过的奥地利数学博士安娜,领先Van一分多钟抢走了冠军。
赛后采访中,安娜淡定透露,自己哪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无非就是长期的数据分析罢了。
安娜曾发布的体温监测图
运动员使用AI辅助训练,已经是打造冠军的基本操作了。
中国跳水队在赛前训练中,百度智能云为其打造了国内首个“3D+AI”跳水训练系统。
跳水队的AI训练技术
教练从经验性地“跳得再高一点”,变成“起跳再高30厘米”,一切定量化、系统化,并应用到人才选拔、训练和教学当中。
截至目前,中国跳水队已经在东京奥运会上斩获3金、1银的成绩。
中国选手谢思埸/王宗源在跳水男子双人3米板夺冠 图源:新华社
在奥运会级别的赛场上,如果你以为只靠肉体修行就能夺冠,就太天真了。成功的背后,还有着各国对人工智能,对科技的开发利用。
就挺赛博朋克的。
这些AI应用都算是门槛较高,专业度很强的。普通人日常遇上的AI,恐怕还是Siri的“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但在人类的目光之外,只要信号所及之处,电流跳跃之处,都是举头三尺有AI。
它扫视着智能生产线上的每一个零件,点亮了田野中间的路灯,隐藏在国际金融交易系统的心脏,拨动着城市里所有红绿灯的变换……
AI落地应用的第一波浪潮,改造了互联网行业本身。联结着庞大数据、市场应用、用户场景,吸引沉淀了国内顶尖人才的互联网公司,本身就是发展AI的中心。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李彦宏曾说,现代化就是AI化,所谓人工智能能力,其实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的能力。
他在2015年的两会,就提交了建设“中国大脑”的提案。当时看是太前沿的技术,智慧城市、城市大脑的建设,已成为一个城市治理水平、产业活力、民生、生态环保等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AI第二次浪潮中,通过“互联网+”和“AI+”,首先改造了金融、消费、物流等本就高度信息化的行业;随后,在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发展进程中,又开始对传统制造业、农业中上游进行赋能和改造。
工业互联网的故事讲了很多,但乡村和农民总是被隐形的一个群体,中国发展对农村、农民和农业亏欠太多。
像百度、拼多多、、碧桂园……这些中国各行业的佼佼者就已经大举进军农业,它们试图用数字技术再造中国农业的辉煌。
碧桂园在黑龙江用AI技术进行上万亩农田的种植试验,从播种、插秧、除草、施肥到收获,全部由AI、无人机进行,整个团队仅一二十号人,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屏幕、传感器下达指令。
百度的飞桨深度学习平台推出的AI养猪功能,在疫情和猪瘟期间,让农户能在家中就监控猪棚的状况、猪崽健康,做“猪口普查”、定时投喂的工作。
在数字化进程中,AI这样极大提升效率的工具,应该是普惠性的。
它应当是弥合,而不是再一次让鸿沟变宽。
十年之约
李开复曾预言,中国人工智能在2023年会赶上美国。
在尖端AI技术面前,各国都是探索者,但最终必将是中美两国间的角逐。
根据国务院2017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国人工智能在2020年应该赶上世界领先水平,在2025年与美国水平相当,在2030年总体领先美国。
如今我们正站在这个新十年的起始点。
据斯坦福的《2021年AI指数报告》,中国首次在AI期刊论文引用数量上超越了美国。
普华永道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会达到7万亿美元,会是美国的近2倍。
美国秉承着“科技,无尽的前沿”,是现在领跑的人工智能国家。中国敢于去挑战、也必须赢下人工智能的阵地,最终无非是三个层面的较量:
数据和场景资源,这方面中国经验十分充足;
企业和人才红利,美国在这方面领先,中国正在追赶中;
政策扶持,两国都在押注AI未来,美国资金投入更多,中国产业规模更大。
中美两国最终会是在企业和人才红利的层面竞争,也就是BAT、华为等公司,与亚马逊、谷歌、微软间的竞争。
只有能推动中国人工智能整体事业的发展,与中国上升浪站在一处,才能收获更大的可能性。
十年前,李彦宏曾说,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当时这么讲的原因是因为百度从第一天起就是一个云上的公司,我们主要的技术都是云的技术,所以当时我说云计算并不是“新东西”。
他现在觉得,百度智能云在做的事,是“新瓶装新酒”,是用AI时代的技术来服务AI时代的千行百业。
十年后,百度在一个渐近的人工智能社会中,作为基底的存在,想象空间更加高远。
今年3月,百度在港交所二次上市时,将自己重新定义为一家“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AI公司”。
近十年发展中,百度渐渐与AT两家掉队了;这十年,百度全力押注了AI赛道,然而人工智能“叫好不叫座”,商业应用不被看好。
李彦宏说,做技术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熬得过万丈孤独,藏得下星辰大海”。
如今,在从互联网向科技转型的道路上,百度反而走到前面了。
在产业智能化的新浪潮下,百度智能云在战略、架构、产品、生态四个维度全面升级。
在智能经济高峰论坛上,百度智能云发布了架构2.0,“数字化底座、智能化引擎和全场景应用”。
7月29日,百度智能云全新发布“云智一体”架构2.0
数字化底座里,有如百度昆仑芯片,在2021年已经开始量产7nm级工艺,是AI芯片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重要领域;还有操作系统,物联网,区块链等基础平台,都要自己研发,这都是高技术门槛和高风险投入的领域。
底座之上是智能化引擎,以百度飞桨、百度大脑为核心,帮助企业量身定制自己的AI中台。目前,飞桨凝聚了360万开发者,服务13万企事业单位,包括很多中小企业,基于飞桨创建了40万个模型。
从百度诞生和开发的AI产品,最终落地场景,应用到智慧城市、交通、能源、医疗、智造、政企等解决实际问题,赋能百业,做“最懂场景的AI”。
2021年百度智能云上线产品多达80余款。在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新冠病毒结构预测、疫苗研发等专业场景,百度也早已向全球公共机构免费开放算力。
在百度的格局观里,一个好的人工智能平台,不会仅仅从功能上赋能一家公司,那样太初级了让生态里的中小公司都参与到AI创新、能搭建自己的AI人才队伍、推动行业创新的大趋势,更值得做。
在AI技术上,百度既是国内的领军者,也是业内有名的AI“黄埔军校”。
从2010年,百度成立国内第一个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实验室开始,一场和全球顶尖科技公司,亚马逊、谷歌、微软,的赛跑就已经开始了。
百度CTO王海峰曾言,百度能在未来5年为中国培养500万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百度智能云愿意携手更多合作伙伴,共赴产业智能化的星辰大海。”
百度CTO王海峰:云智一体,加速产业智能化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是靠一两家龙头公司自己就能办成的。它需要长情、忍冬、专注,更需要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
科技竞赛的终局,还是企业和人才层面的较量。
在上市敲钟现场,李彦宏曾热血沸腾,“有1块钱的时候,我们会投进技术;有1个亿,我们会投进技术力;有100个亿,我们还是会投进技术里。”
百度的科研投入是不计成本的。近年来,研发占比都在20%以上,去年砸入195亿用于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芯片等研发。
这个占比超过谷歌、阿里,投入规模甚至超过大部分第二梯队的AI独角兽的体量。
作为国内互联网“元老”一级的公司,百度可以在既有的生态中活得很好。
它革自己的命,重心转向前沿技术和赛道,是想要打开一个全新的十年。
这个十年里,AI会是科技的主轴线,一个人工智能社会将要在东方出现。
想要亲身经历这样伟大的变革,在如今这个爆发前夜,怎样投入都值得。与其做那个等风来的人,不如做那个创造风的人。
“不可预测的天地,良夜之后你又会在哪里。
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天上的云儿飘来飘去,醒来之后何时是归期。
我要看到未来的自己。”
百度大脑AI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