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AI社区

数据要素产业

IPO“二进宫”,小i机器人前路何在?

12-08 01:09 TAG: 小i机器人 IPO 人工智能

经历了新三板退市的小i机器人,马上就要面对下一轮IPO了,如果一年内不能实现上市,公司就可能易主。追根溯源,资本输血模式已经走不通,小i的资本之路最终还应回归业务之路。

理论上来说,“潜水”了很久的小i机器人,已经进入了IPO一年倒计时。

算力智库从不同渠道获悉,智臻智能(小i机器人产品所属的企业名称)正积极筹备港股上市,这一消息也获得公司内部某员工的佐证:“管理层近期频繁赴港,应该是在忙上市的事。”

然而,与一般企业上市“里程碑”式的意义相比,小i的这一次上市或许只是走投无路的保命战。

这并非小i首次冲击资本市场。早在2015年12月17日,智臻智能就已登陆新三板,但公司经营业绩惨淡,始终在“营收数千万、净利亏损数千万”的状态下挣扎。

2017年10月,为缓解现金流压力,智臻智能宣布欲融资约4.5亿元,但最终仅获得2.63亿。

这次输血的代价很大。协议规定,如果公司不能在2020年6月30日之前向中国证监会或其他证券监管部门正式报送上市材料,就有可能会触发领售权的行使条款,对外出售不低于51%的股权。换句话说,如果不能按照约定时间提交上市申请,公司可能易主。

2018年4月25日,智臻智能从新三板退市,同时也踏上了下一次IPO的筹备之路。

资本输血的不归路

新三板、再融资、退市、IPO,核心诉求都在于输血续命。据公开资料,小i在新三板上市前已融资至E轮,但“烧钱”却是个无底洞,公司在上一次上市前从未盈利。

这一模式与近期受到热议的瑞幸咖啡颇为神似。上月瑞幸咖啡正式提交IPO申请,寻求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融资至多1亿美元。但反观业绩,2019年第一季度瑞幸咖啡净亏损5.518亿元,2018年全年净亏损16.19亿元。

显而易见的是,输血停止就意味着游戏结束。资本输血的玩法已经一再被证明是行不通的。

但对于技术尚不成熟,产业落地仍在探索中的科技型初创企业而言,“烧钱”似乎是无奈之举,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普遍玩法。

连独角兽也不例外。今年5月,人工智能独角兽云知声被爆正在申请科创板上市筹备工作。据了解,云知声累计融资超20亿人民币,营收已连续三年保持超100%同比增长。但公司董事长兼CTO梁家恩坦言:“云知声总体仍然未盈利”。

在资本之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小i也别无选择。2018年11月15日,小i机器人亚太地区总部暨AI+体验馆在香港开幕,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为开幕仪式揭幕。

这似乎是为香港上市做的铺垫。毕竟香港上市流程相对容易,而A股市场IPO排队企业众多,存在时间和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对于已经“自发”进入IPO倒计时的小i而言恐是不能承受之重。

比时间更“重”的,还有业绩压力。按港交所上市门槛,企业上市须符合前三年合计溢利5000万港元(最近一年须达2000万港元),小i暂时恐仍“差一口气”。何况,这还只是诸多IPO门槛之一。

从新三板退市后,小i未公开过业绩表现。但CEO朱频频去年曾透露,2017年公司收入接近3亿元,约有4000万以上的利润,营收增长约150%。而算力智库从公司员工处了解到,公司2018年已实现营收超4亿元。

主营业务造血不畅

不管怎样,驱动公司长远发展的始终不会是“输血”,而是“造血”。“造血”需要依靠稳健的业务,但似乎小i的业务之路亦颇为曲折。

小i成立于2001年,在人工智能乃至互联网领域都可谓元老,但一直以来都面临产品线过长的问题。至2016年,公司投入大量资源开发机器人、音箱等硬件设备,不但没有做出“爆款”产品,反而令业绩多年无法扭亏。直到2017年,公司裁掉了硬件部门,才首次实现盈利。

此后,小i回归到“软件”层面,打造智慧大脑,汇聚各行各业客服知识,再将标准化的客服知识“反哺”于各行业。实际上,小i从2015年起就开始打造合作伙伴体系,与各行业用户共同寻找“智能+”场景。

尽管“智能+”场景无边无际,但小i的盈利模式说白了就是卖“知识”。


以小i近期推出的“智能垃圾分类云”为例,其目标客户为企事业单位。根据上海市最新垃圾分类政策,若企事业单位在7月1日后未能做到垃圾分类,可能将面临高额罚款。

小i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合作,将垃圾分类知识与客服系统结合,让企事业单位用户更容易教育个人,提升合规度。

从官方报价可以看出,该系统的基础收费项目包括云平台、垃圾分类知识及运营服务,合计每月15000元。这一价格并不便宜,小i内部员工也表示:“这只是市场价,可以打折”。

“智能垃圾分类云”能够满足多少需求,又能为小i带来多少业绩,目前看来并不明晰,但却清晰反映出小i对于业务线梳理的迫切心情。毕竟,客服场景浩如烟海,IPO业绩压力高悬头顶,尽快找到更多业务场景,实现稳定业绩,才是王道。

智能客服:打法各异,“盈利”才是硬道理

小i相关员工向算力智库透露,目前公司软件机器人业务占比明显大于硬件相关业务。从中也可以看出,在技术尚不成熟的当下,软件客服这种轻量化的试水方式,对终端用户和技术服务商都是更为务实的路径。

智能客服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核心技术包括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其中语音识别的重点在于将声音准确地转换为文字,而语义理解则重在自然语言分析(NLP),也就是理解文字所代表的意义,并做出反馈。

不同的技术路径与不同的场景选择,决定了相关企业的业务定位。小i主打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在智能客服领域的应用,但由于客服的落地场景过多,仍可被视为“大而全”的打法。

相比之下,还有一些企业瞄准了更为细分的技术和场景。以同样位于上海的乐言科技为例,其仅支持自然语言处理在电商场景中的应用。简单来说就是在电商环境中,让买家可以通过“打字聊天”与“店小二”(机器人)沟通。

相对而言,有限的场景可以缩短战线,降低成本投入,也可以避开一部分技术瓶颈。乐言科技就认为,语音识别目前技术尚不成熟,其在现实环境中的低识别率更会影响到语义理解的处理效率。与其给自己制造障碍,不如避开难点和短板,集中力量以NLP解决电商客服场景中的问题。

现实是,在智能客服领域,无论初创团队还是老牌玩家或独角兽,“造血盈利”仍是普遍的“忧伤”和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大而全”和“小而精”各有打法,能盈利就是正确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