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AI社区

数据要素产业

猎户语音OS抢占30%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猎豹AI战略初露锋芒

12-08 01:04 TAG: 猎豹 AI 猎户语音OS 智能音箱

时至今日,已很少有人怀疑,基于家庭场景的智能生活正在引爆下一个入口级市场,而目前这一场景的主导者,就是风口之上的智能音箱。在各大玩家马不停蹄的刺激下,并未用去太久的时间,智能音箱就已在中国初步完成市场教育工作。市场分析公司Canalys最近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音箱出货180万台,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智能音箱市场。随着产业链的日趋成熟,2018年智能音箱市场至少会翻倍增长,已成为行业共识。

而至少在现阶段,智能音箱市场的繁荣,更多是由内容产品承载,譬如最近国内诞生了首个基于智能音箱内容主动点播的热度排行榜,依据内容主动点播的音箱设备数量,点播人数和人次等维度,猎户语音OS联合猎豹全球智库发布了《2018中国智能音箱内容点播排行榜》:比如在音乐方面,周杰伦热门金曲《告白气球》位列第一,《我们不一样》《海草舞》《空空如也》等知名抖音“背景音”也毫无意外地上榜;此外在有声内容,儿童故事,儿歌和自然声音等领域,榜单也还原出当下智能音箱用户群体的真实喜好。

在我看来,各榜单的排名结果基本符合直觉,相较于榜单本身,更值一提的或许是榜单的数据方。作为猎豹移动旗下人工智能公司猎户星空自研的全链路远场语音交互系统,基于猎户语音OS数据发布榜单的最大公信来源,无疑是数据显示:搭载猎户语音OS能力的智能音箱设备,已悄然占据中国市场份额超过30%,其中包括小米(小米音箱),喜马拉雅(小雅AI音箱),猎豹(小豹AI音箱)以及美的(小美AI音箱)等主流产品。

其实现在回想,距离猎户语音OS的正式发布,时间不过一年;距离猎豹321那场科技圈刷屏级的机器人发布会,时间不过三个月,猎豹奔进速度之快令人错愕。

而回溯猎豹过去一年在AI硬件赛道奔跑的历程,不难发现其笃定的两个核心逻辑:自主研发完整技术链条,以及整体战略上的充分开放。

嗯,考虑到猎豹和傅盛对于未来的宏大期许,通过将自研技术链条赋能更多硬件产品,构建出一个庞大的AI硬件生态,或许是一条充满野心的“必经之路”。

一个缩影

先从猎户语音OS谈起——某种意义上,猎户语音OS是整个猎豹AI硬件“自研”和“开放”战略的一个缩影。

猎户语音OS是猎户星空自研的全链路远场语音交互系统。常识是,相较于集成不同供应商的技术模块,这种“亲力亲为”的全链路自研,会让不同技术环节的衔接更为融合,让语音交互更为迅速准确:垂直领域深度语义理解96%的正确率,全链路流畅网络下1.5s的平均响应速度,线上服务99.9%的稳定性,也都在证明这一点。

而另一方面,猎豹也深谙一点:相比工业时代老学究式的独自摸索,在由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开放往往是提升研发速度的最佳策略,他们选择将全套语音能力毫无保留地开放给合作伙伴——这也正是搭载猎户语音OS的智能音箱占据中国市场份额超过30%的原因,除了已与小米,喜马拉雅和美的等知名企业展开合作,还有更多潜在合作伙伴,将搭载猎户语音OS视作掌握语音能力的捷径。

当然,合作产生共赢,开放姿态带给猎户语音OS最宝贵的资产,就是海量数据。拜数据与深度学习算法的共生关系所赐,AI操作系统可以释放“越多人使用它就越聪明,越聪明就有更多人使用”的滚雪球效应,目前猎户语音OS已积累数十万小时的远场语音数据,每天服务超过1000W次的声音合成,而随着未来合作伙伴越来越多,用户的语音指令也会越来越多,这将更有利于语音技术迭代以及产品的深度打磨,在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逐渐夯实技术壁垒。

所以不难发现,猎户语音OS正在从“自研”和“开放”战略中受益——更重要的是,就像是一种同心圆的嵌套模式,这二者也延伸到猎豹整个AI硬件战略里。

“智慧综合体”

一个月前,猎豹移动发布了第一季度财报,在回答瑞士瑞信银行分析师Thomas Chong“猎豹在机器人领域主要的竞争力是什么”的提问时,傅盛就将最大竞争力归于自研:“我们和很多厂商不一样的是,我们整个机器人的AI技术都是自主研发,包括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视觉导航等,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因为核心技术都是自主研发的,所以我们能根据场景来定制我们整个的算法,以及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事实上,或许是为了更好地验证市场,猎户星空在水立方一口气发布了五款机器人产品(接待机器人豹小秘;零售机器人豹小贩;儿童陪伴机器人豹豹龙;小豹AI音箱和无人值守的咖啡店豹咖啡),它们全部搭载了自主研发的猎户机器人平台Orion OS。以豹小秘为例,它能够识别接待访客,帮助访客找到联系人,并智能引领访客到会议室——受益于猎户星空拥有生产机器人的全链路AI技术,他们可以为企业,银行和医院等机构客户量体裁衣,开发不同场景下基于真实需求的接待机器人。

某种程度上,你可以把Orion OS理解为一个“智慧综合体”,它融合了各种衔接完善的“感官”技术,可以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充当“大脑”角色的多芯片系统比iPhone X运算性能高3.5倍;充当“眼睛”的摄像机+视觉算法能一眼望向153°的超级广角;充当“耳朵”的6+2麦克风阵列不会放过360度远近场任何微弱的声响;充当“嘴巴”的猎户TTS每天要和用户说话超过1000万次;充当“双脚”的室内导航系统,不会忘记它走过的每一寸室内环境;充当“手臂”的七轴机械臂,可以在各种生活服务场景助你一臂之力。

总之,这道完整的技术链条,能让不同场景的机器人产品具备语音交互,语义理解和室内导航等综合技能,更是让猎户星空成为全球仅有的几家具有生产实用和易用型机器人产品的全链路AI技术企业。

开放生态

那么问题是,这种全链条自研模式,究竟优势何在?

理论上,在如今这个由模块化搭建的AI市场,遴选通用技术供应商,迅速集合成一个“标准”产品,似乎是更高效的选择——但现实中,由于系统磨合度等问题,技术集合型机器人往往能耗高,适用性差;另外,与智能音箱诞生伊始的经历类似,在机器人(尤其服务机器人)市场教育初期,任何技术瑕疵都会被放大。相比之下,拥有完整且统一的技术链条,体验更好的机器人,在实际落地中会发挥更大优势。

另一方面,正如同“所有命运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句话所揭示的真相,技术集合型机器人看似是更聪明的选择,但往往也是更“危险”的选。要知道,尽管科技世界每天都在发生跨界混搭的故事,但由核心技术驱动的产业链控制力,永远都是真实存在的壁垒——相比集成商在关键卡口受制于人的可能,全自研,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储备是一种更主动,更安全的策略,对于颇具野心的猎豹而言,这种策略能在未来机器人国际竞逐中集聚更大势能。

当然,正如同猎户语音OS所展示的那样,掌握核心科技,并不意味着猎豹选择封闭。

其实我一直觉得,当人工智能这种“基础设施级”技术来临,开放生态或许是大公司的必经之路,无论是亚马逊,谷歌,微软,还是国内的BAT,都将建立网络视作最重要的战略模式,无一不在比拼技术开放能力和连接设备数量,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构建的价值网络越大,依附其中的资源越多,他们自身的获益也会越多。

基于相似的逻辑,在新秩序尚未建立的机器人市场,猎豹也试图凭借先发优势构建生态,宣布将猎户机器人平台Orion OS全部对外开放——傅盛还特意强调,与其他公司的开放不同,Orion OS要做到“真开放”,会将所有技术能力对开发者公开。

事实上,猎户语音OS过去一年的迅猛增长,已经凸显出猎豹和猎户星空角色分工的力量:猎户负责核心技术的研发,猎豹负责通过产品思维将技术场景化落地——你完全可以想象,这种合作未来会向空气净化器,翻译机等更多领域渗透,赋能更多硬件合作伙伴。

总之,2018年是猎豹业务的转型年,这只猎豹能跑多远,能为整个AI硬件市场带去怎样的惊喜,都值得我们静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