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AI社区

数据要素产业

智能音箱产品琳琅满目 是真美好还是水土不服?

12-08 00:48 TAG: 智能音箱 亚马逊

小编已经不记得“万物智能”这个概念,是在什么时候,被哪位大佬,在哪一个场合中提出来了。只记得随着智能操作系统的不断普及,以及在硬件软件多方面势力的簇拥下,一个又一个原本已成定型的产品,纷纷因为“智能化”的趋势,变得像是“聪明”了起来。不过,市场仍然是最好的试金石,某些“自作聪明”的产品和团队,最终只能淡出市场。例如我们每天喝水的杯子,当时智能化一时火热市面上涌出一批XX牌智能水杯,然而到最后也就是落得个无病呻吟。

智能音箱这玩意有多火?

这时候可能某些团队,甚至是某些消费者朋友就跳出来不服了:水杯智能化的确没什么X用,不如我们换个产品,例如音箱,让它变得更加聪明,真正做到音乐因时而听,声情并茂随心所欲?这看起来貌似是个挺好的想法,因此我们能够看到,大如苹果谷歌亚马逊,小到国内某个孵(gong)化(ye)器(qu)中的初(cao)创(tai)团(ban)队(zi),都在开始鼓捣“智能音箱”这一“全新类别”。

随便在淘宝上一搜“智能音箱”,我们能够诧异,这个市场竟然已经到了如此庞大的市场,琳琅满目看着甚是吓人。但在这些吓人的产品里面,真的能够有智能化得让我们信服的产品吗?不如我们先从国外大厂的智能音箱产品开始看起。

看着美好,实际上还是水土不服?

事实上,现在正在带领智能音箱潮流的,恰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外巨头。2014年,亚马逊发布Echo智能音箱。历经三年,在2017年7月,我们迎来了Echo的更新Echo SHow。而今年更早时间的CES上,微软联袂Mattel推出了带有Cortana的智能音箱。随后,那么Cortana出现在哈曼卡顿的Invoke智能音箱上,并且还催促了Cortana的主动更新。这些巨头进入智能音响领域,更多是为了布局自己的智能生态圈。

面对这些老对手的冲击,苹果明显有点坐不住了。在今年的WWDC大会上,苹果拿出了HomePod。虽然有外媒宣称,HomePod和Echo相比更加出色的地方是音质,但Home加入了Siri和联网功能,无疑是要和微软和亚马逊来一场对标。有开发者通过解构HomePod的固件,发现里面运行的是完整的iOS系统,这更是坐实了音箱智能化的构思。

国外厂商做的这些智能音箱,在使用环境健全(软硬件连成整体,且能够正常工作)的状态下,的确是有着一些作用。毕竟国外的House面积那么大,有资本住House的朋友离市区的距离也不近,智能音箱多少都有着充当传统意义的生活管家的功能。能够随便说句话就有人送货上门,或者安排完成当天的某些事项,这种体验还是很棒哒。在这个时候,“智能音箱”的侧重点会是“智能”这两个字。

这些国外大厂的产品换到国内,是否也会有一样的体验呢?先不说具体使用环境的差异,单单是那堵无形的“墙”,就足够让我们喝上一壶了。无法依附在完整的智能产品体系中,智能音箱这个入口进不去,又谈何智能化的发展呢?小编觉得这也是很多消费者不买单智能音箱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国内某些厂商所做的这些“智能音箱”,和国外的产品相比,在产品理念和形态上,其实有着本质上的差距。小编并不是针对谁,很多在国内发售的“智能音箱”,大多数是基于公版方案,将“智能”这个噱头,通过语音助手这种模式强加在音箱上,仅仅为了一两个孤立场景的需求。这些智能音箱所带来的简陋的“询问-反馈”过程,以及单调的使用场景,不禁让不少用户感觉到“然并卵”:这明明是手机就能够干好的事,为什么要交给音箱?

对比传统音响行业,他们的市场份额的确被多方势力不断压缩,生意越来越难做,现在还被“智能化”这股风吹着,多少都是有点扰心。然而,这也不意味着他们要抓紧“智能化”这根所谓的救命稻草。

想想前段时间才在创业板敲钟上市的国内老牌音响厂商惠威,再想想已经在主板混了好些年,股价还不错,收购案更是一单接一单,正在闷声大发财的漫步者,这两家国产巨头的行动实在地告诉了我们,做好本行的“工匠精神”,在这个年代并没有落伍,守住根才能发展得更好。反倒小编想说说某些互联网公司,非得将这个词用烂了,还顺便教坏了消费者,居心叵测啊。

总的来说,“智能音箱”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其实都是一个伪命题。在这四个字里面真要挑有意义的,“智能”这个词其实才是核心。对于有心有力的厂商,“智能”是一个想紧紧追逐,并且期望其中成就一番更大的事业的地方。要不是音箱的占有率更高,小编猜他们可能还是会倾向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毕竟这些产品的形态更有取代智能移动终端的潜力。

溯流归本 什么才是音箱的本质?

那么怎样的音箱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小编觉得可以拿猫王这个品牌来举个栗子。猫王刚刚面世的时候,主打的是“曾德钧”这块行业招牌,产品外观也颇为符合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消费者对复古美感的需求。在交给专业的公关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和投放之后,猫王顺利吸引了不少轻需求,甚至是无需求用户(例如女性用户)的关注,进而转化为购买。

“猫王模式”的成功,不仅推动曾德钧和团队进一步深挖市场,新增RADIOOO子品牌,在他们获得的蓝海继续扬帆起航,更是证明了一个事实:音箱与其卖弄“智能化”这样的高大上概念,还不如想想怎样让它被更多人承认,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声音表现。要知道现在很多国产移动智能音箱,在寻求媒体/KOL合作的时候,“音质胜过BOSE SOUNDlink MINI”还是一个基本卖点。

所以,对于初创公司,或者是与音频企业刚刚一同入场的互联网巨头,“智能化”真一条救命稻草。“场景化”这种故弄玄虚的用词,类似从《三体》中跑出的“降维打击”一次,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还不是一个刚需,甚至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不同于智能手机是遵循历史的进程演化并得普及的产物,智能音箱更多还是要依附在消费者原有使用习惯和场景中。强行改变和培养一个习惯,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也正是有这样的一个尴尬的处境,传统公司其实才不需要去趟“智能化”这趟浑水。随着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的音响厂商更多应该是考虑怎样将好声音和好外观结合,让消费者更容易享受到。在听音乐这件事仍然处在温饱阶段的大众,相信都会很乐意看到好设计,听到好声音。

写在末尾...

至于现在入场智能音箱的某些音乐资源平台,小编觉得无论这是从用户产品使用习惯出发的一种硬件智能生态圈构建,还是为用户提供更加出色的回放效果,其实都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对比智能化,音乐资源平台如何保证自己的版权尽量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资源,并且在智能化的过程呈现出来,这是一个更加适合的产品定位。

智能音箱可以是一个生活入口,帮助用户解决生活中的某些问题。但受限于使用环境和用户习惯,这个入口的独立性在智能手机人手一台,配套APP覆盖生活不同情况,相关的移动网络也相当发达的情况下,显得是那么的孱弱。也许有那么一天,智能音箱的确能够存在于自家屋子中,但它却不会是这个屋子里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正在智能音箱背后默默地看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