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AI社区

数据要素产业

回眸十三五|中关村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高地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

“十三五”期间,中关村示范区在各产业领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不凡业绩。

“创新创业中关村”继续推出《回眸“十三五”》系列策划,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故事、深入的分析,精彩展现中关村创新创业主体“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令人欣喜的成绩单!

本期,小编为您带来第四篇报道《中关村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发展高地》。

“人工智能”一词写入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对于产业布局和技术发展,人们充满无限期待。2017年,中关村管委会率先发布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工智能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开始了人工智能政策的先行先试。

“十三五”期间,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突破、生态搭建和场景落地上下足功夫,形成了核心算法、智能芯片、行业解决方案等完整产业链条。中关村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1500家,占国内人工智能企业总量的28%,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地。

在这五年科技创新路上,百度、旷视、一流科技等多家企业接连开源了自研的深度学习框架,前沿企业在研发“中国芯”的过程中实现了“产、学、研、用”一体化,中关村企业更是在科技战“疫”中敢想敢为。一批批锐意进娶深耕技术的中关村人工智能企业,将科创硕果写进了“十三五”的答卷中。

深度学习框架开源,引入技术创新的“活水”

在中兴克拉服务的一家工厂里看不到拿着本子记录的巡视员了,取而代之的是24小时工作的摄像头。这是因为中兴克拉通过百度飞桨平台实现算法优化,开发出更细粒度的表具标注,指针标注精度更高,并解决了识别不全的问题,实现了智能工厂的愿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百度飞桨平台的开发者已经达到了 265 万,基于34万多个模型,平台已经服务了超过 10 万家企业,涉及市政、工业、电力、通信等多个领域。

“在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中,产业界已经成为驱动开源开放的重要力量。成熟的开源开放技术生态与开放平台,也正在推动社会各界加快融合发展。”百度CTO王海峰认为。

作为国内人工智能开源的排头兵,百度在2016年9月宣布百度飞桨开源。自此,个人开发者可以利用飞桨平台部署自己的深度学习模型,已经开发出的智能技术,也可以通过飞桨平台实现算法升级。

▲基于飞桨的生物计算平台 - 螺旋桨 PaddleHelix

2020年,百度飞桨平台做了一次跨界尝试,发布的“PaddleHelix 螺旋桨”将人工智能与生物计算领域相结合。开源内容包含提供包括RNA二级结构预测、大规模的分子预训练、DTI药物靶点亲和力预测以及ADMET成药性预测等在内的新药研发和疫苗设计环节的核心能力,帮助学者、研究人员更便利地构建人工智能算法模型。

随着旷视、小米、一流科技等国内企业陆续开源自研人工智能框架,他们成为人工智能大规模落地化的生力军。

2020年3月,旷视宣布开源Brain++最核心的深度学习框架MegEngine,起名为“天元”。目前,旷视1400多名研发人员全员使用天元 MegEngine,旷视所有算法均通过天元MegEngine进行训练和推理。

▲旷视深度学习框架 MegEngine 整体架构

“深度学习技术门槛高、专业人才稀缺,传统行业很难吸引到合适的人才去长期深度构建此方面能力。作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也有责任,降低企业部署人工智能的门槛,用人工智能造福大众。”旷视研究院高级技术总监田忠博表示。

基于自研的人工智能技术,旷视将支持1000家传统企业实现智能转型,推动1万个AI长尾算法落地,向社会输送1万名能够基于Brain++平台完成算法生产的AI人才。

据统计,中关村示范区人工智能领域,核心产业人才总规模约4万人,占全国60%,有效专利1.2万余件,占全国23%,均居首位。

智能芯片快速迭代,突破技术限制的“边界”

在校园的操场上了,一辆自行车仿佛有了“思想”,在没有人力驾驶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着自平衡、骑行减速和自动避障、过障等动作。原来,这辆自行车搭载了“不一般”的智能芯片。

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团队的人工通用智能芯片“天机芯”让无人驾驶自行车成为现实。2019年8月,这一研究发布在《自然》杂志第一周封面上,实现了中国在芯片和人工智能两大领域《自然》论文零的突破。

▲“天机芯”登上《自然》杂志封面

“天机芯”是一款异构融合芯片,结合了类脑计算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人工智能。同时,不管是深度学习加速器还是神经形态芯片能够做到的事情,“天机芯”都能完成。目前,“天机芯”已发展到第三代,是世界上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为进一步探索通用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了新的方向

随着5G、物联网时代来临,不断细分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芯片企业带来更多成长机遇。国内涌现出寒武纪、地平线等人工智能芯片独角兽。

“人工智能芯片第一股”寒武纪以手机人工智能芯片切入终端市场,且不遗余力地在芯片研发上啃硬骨头。截至2020年6月30日,寒武纪累计申请的专利为1929项,累计已获授权的专利为151项。

寒武纪发布思元220芯片后,在云、边、端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覆盖,该芯片不但算力高、功耗低,还能支持业内多种主流编程框架,满足多样化的定制需求。

▲寒武纪首颗AI训练芯片

思元290智能芯片是寒武纪的首颗训练芯片,采用7nm先进制程工艺,集成460亿个晶体管,支持MLUv02扩展架构,全面支持AI训练、推理或混合型人工智能计算加速任务。相较于前代思元270芯片,思元290芯片的峰值算力提升4倍、内存带宽提高12倍、芯片间通讯带宽提高19倍。

地平线的人工智能芯片聚焦在智能驾驶与智能物联网的赛道上。作为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汽车智能芯片公司,地平线已实现车规级智能芯片前装量产,并已经形成覆盖从 L2 到 L3 级别的“智能驾驶 智能座舱”芯片方案的完整产品布局。基于征程二代芯片,地平线在2020年推出新一代Matrix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实现在特殊场景或极端天气的情况下也能输出稳定的感知结果。

▲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

截至2020年6月底,在资本助力下,中关村示范区诞生了32家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占全国50%以上。其中,有7家人工智能企业入选CB Insights 2020年全球AI独角兽公司榜单,占全国入选企业总数的64%。

人工智能加速落地,场景应用多点开花

智行者智能无人清扫消毒车“蜗小白”、猎户星空智能疫情防控递送机器人“豹小递”、云迹科技跑腿送物机器人“润”……这些无人车智能避让、精准送达,冲在抗击疫情的一线。

AI测温、无接触乘梯、辅助医疗等场景,让人工智能站到了抗击疫情的“浪尖”上。此刻,人工智能就像一个积木的底座,不论放上哪个场景的“插片”,都能让这个场景迅速“安全”起来。

“测温”是阻击疫情的重要关卡。站在商超、园区入口的测温员,手持测温枪一站就是一天,而测温枪频频被低温冻“关机”。并且,传统的测温工具测温速度较慢,需要近距离接触,不适用于人流量较大的通行场景。

针对疫情防控的实际挑战,格灵深瞳仅用8天的时间进行技术攻关和优化,研发了一款结合红外热成像仪和可见光视觉技术的快速、大通量、非接触通行的人员测温产品。这款双光温测智能识别设备,融合了红外热成像仪和可见光视觉技术,采用一体化设计,在2到10米范围就能测出人体温度,测温精度±0.2摄氏度,每分钟可以测量200人以上

▲格灵深瞳双光快速温测智能识别系统

疫情期间,如何无接触乘坐电梯,成了一个问题。物业普遍在电梯间粘贴了纸巾盒,但“资源”有限,往往面临“无纸可用”的情况。

云知声利用语音识别技术的优势,快速上线了无接触智能电梯,让电梯有了“耳朵”。

“小力小力,我要上楼。”一位乘客说完,电梯间的“上楼”按键就亮了。进电梯后,乘客对电梯再次发出指令“我要上6楼”,随即电梯楼层的数字“6”按键亮起,电梯启动并抵达6楼。

云知声智能电梯方案搭载人工智能芯片“蜂鸟”,是一款自主研发、专为远场语音交互场景设计的语音智能芯片。芯片内置云知声自研的语音识别处理算法,无需联网即可满足离线智能语音设备的产品需求。

▲云知声智能电梯方案

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普通人的日常行为方式,在肺炎诊断这样的专业领域,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想科技研发出的AI肺炎智能辅助筛查和疫情监测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并协助医生给出诊断报告,排查筛选“高度疑似肺炎患者”,减少患者的排队时间和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CT扫描+AI辅助可以快速、直接对无症状感染者和早期患者进行排查鉴别,协助加速基层医疗机构辨别感染者,为快速隔离、诊断、治疗争取时间。

▲武汉同济医院医生正使用推想科技AI系统

此外,推想科技AI的智能化处理,可以对肺部感染情况进行精准的量化评估,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病情判别和针对性治疗。该系统已进入国内52家医院,协助处理胸部诊断病例约75万例。

据统计,2020年中关村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预计达1860亿元,同比增长9.8%,相比于2016年产值增长逾一倍,“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4%。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增长,彰显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十三五”的脚步已经渐行渐远,“十四五”的蓝图正在开启。中关村示范区将继续坚持建设开源开放生态体系,为各个开源项目提供打磨、验证、优化、提升的“土壤”;给予智能芯片等人工智能基础层关键技术更多积累、融合、沉淀的空间,放眼于长期利益;为人工智能产品“牵线搭桥”,促进需求与应用间的联动,引领产业健康发展,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攀上更高峰。

 
更多>数据要素产业相关信息
最新发布
点击排行